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地理环境
寿宁县,地处闽东山地北部,洞宫山脉南段,地理坐标为北纬27°11′—27°41′,东经119°14′—119°44′,东临浙江省泰顺县,西北靠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庆元县,南连福建省福安市,西傍政和县,西南邻周宁,截止2009年全县通车里程864公里,行政村通路率95%,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主要公路干经有省枫湖线,县道寿泰线、斜镇线、竹洋线,形成了连接浙江庆元、泰顺、景宁,沟通福安、周宁、政和等地的公路网络。寿宁城关距省城福州260公里,距宁德市政府所在地150公里,有班车直达上海、厦门、福州、邵武、瑞安、义乌等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岭起伏,层峦叠嶂,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峰山羊尖海拔1649米,最低的武曲村海拔仅60米。斜滩溪、蟾溪、犀溪斜贯县境注入交溪,枫湖公路纵贯县境。寿宁县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在13—19之间,年降水量1911毫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1][2][3]
现任领导
寿宁,是福建省东北部的一个山区小县,那里山峦连绵,溪流纵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座优美独特的“汴水虹桥”技术已经失传,但谁会想到,在寿宁的崇山峻岭中,竟还深藏着那么多令人叫绝的“虹桥”——寿宁木拱廊桥。木拱廊桥也叫木构叠梁式风雨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它不仅与《清明上河图》的名桥“虹桥”结构相似,技术相同,而且还对“虹桥”有所发展创造,那就是在桥上加盖“桥屋”,即桥与屋结合,如桥似厝,这种桥,寿宁人俗称“厝桥”。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横跨汴水两岸的那座虹桥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赵州桥)、泉州的万安桥、潮州梅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他三座桥梁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了画中。后来据说这种造桥技术失传了,这种木桥也神秘地消失了。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编写《中国古桥技术史》,专家们在考察中发现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在闽浙大地重现,这无异于在闽浙大地上发掘出了一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侏罗纪公园”,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见天日。
据统计,寿宁境内现存的此种廊桥共有19座。据有关专家考证,全国现存木拱廊桥还不到200座,且大量分布于闽东北和浙西南两地。在我省,目前只有寿宁、屏南、周宁、古田、政和等地有。寿宁木拱廊桥从数量上讲,是现已发掘的在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内全国数量最多之一。从年代序列上讲最齐,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中华民国,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据有关专家考察认为,寿宁的木拱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寿宁县境内保存的19座廊桥,主要分布在:鳌阳镇(县城)境内4座:飞云桥、仙宫桥、升平桥、登云桥;南阳镇境内2座:溪南桥、四洲桥;坑底乡境内5座:单桥、小东上桥、小东下桥、杨梅州桥、红军桥;犀溪乡境内2座:福寿桥、翁坑桥;芹洋乡境内4座:张坑桥、中村桥、长濑溪桥、尤溪桥;下党乡境内2座:杨溪头桥、鸾峰桥。
在鳌阳镇(县城)的四座,它们都横跨在穿越县城的蟾溪上,有些桥上还有神龛,祭祀不同神仙。 县城东门,有升平桥,当地百姓也叫它横溪桥,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由邑人叶伯铭等人始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被大火焚毁。隆庆五年知县梁元杲重建,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被大水冲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再次重建。1997年重新修缮。桥长25.4米,宽5.6米,拱跨23.4米,桥屋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9开间,拥有48根木柱。这座桥上有神龛祀观音,还装有吊扇,有人写文章称“也许是世上唯一有吊扇的虹梁式木构廊屋桥”。其实,因为桥在县城,当地百姓茶余饭后喜欢在桥里摆“龙门阵”,夏天为驱赶热气,不知谁在此安了吊扇。在看升平桥时,还可以顺便看一下寿宁旧城门“升平门”,这是目前保留的唯一旧城门了。
民俗风情
祭溪,是民间的一种信仰献祭仪式,通常在桥梁建造初始时进行,旨在祈求龙王治水庇佑建桥功成。
[22]
元宵拔烛竖灯茶:犀溪异俗。元宵夜,犀溪村拔烛竖灯,极其热闹,据先贤叶于润对犀溪村元宵竖灯茶礼俗的考证,此俗当始于康熙后期,后族甥进士韦希烈将外婆家元宵竖灯茶风俗带到清源。
[23]
寿宁斜滩台阁铁枝:以各种人物神态活灵活现、形象逼真,而深受大众喜爱。每年的正月十三,斜滩都有举行“搬铁枝”、“迎奶娘”的传统民俗活动,成为闽东地区颇有影响的民间节俗活动之一。
[24]
菊月迎请黄山公:黄山公是寿宁最具特色的地方神祗,民间信仰的影响范围广及寿宁以外的福安、周宁、政和、庆元、景宁、泰顺等闽浙两省数十个县市。[amp;][/sup]
文化宣传
2010年3月18日上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审批的电影《爱在廊桥》正式开机]title=桥》海报 style=right src=d7c9ca3f093a89f47c1e7141[/悉,这是我国首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色故事片。这部由寿宁县委、县政府,福建电影制片厂,福建省艺术摄影学会,[url制片厂[单位联合摄制,由国家一级导演、 “全国十佳女导演” 陈力执导、斥资千万的彩色电影故事片《爱在廊桥》,是陈力导演继心战史诗大片《谁ur心独运,剧组创作阵容强大,班底优秀大腕云集,实力雄厚,并启用了两岸三地多位演技派演员,在新片《爱在廊桥》中将寿宁县特有的风土人情、廊桥文化、北路戏文化与寿宁县民俗、民风、民情的历史人文底蕴结合起来,尽量多地体现寿宁县特色风情和文化内涵。
电影《爱在廊桥》基本资料
片 名:《[在廊桥》
[26]
100分钟
类 型: 伊斯曼彩色胶片,5体声 言
u[/u 陈力
摄 影: 黄山
主 演: 吴兴国 徐守莉 姜大卫 孙维民 王鸣飞
制片人:王童君
电影《爱在廊桥》剧情
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戏以及寿宁独特的廊桥文化和民俗景观为原型,描述了兴盛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北路戏在一场车祸中化为乌有,北路戏也因为诸位演员车祸丧生和戏班班主林福坤的失踪而在小镇消失。北路戏演员依妹车祸中侥幸活了下,开了个面作坊维持生计。二十年后的一天,人们熟悉的贯木廊桥上来了一位陌生的男人,娴熟地绘着廊桥上的彩绘,这个人陌生的男人叫长天,他的到来搅乱了依妹早已平静的心扉,也将小镇搅得热闹起来,阔别二十多年后,人们再次听到了那久远却熟悉的北路戏声。
电影《爱在廊桥》看点
陈力是中国影坛中特点极为突出的一个导演,其电影中强烈鲜明的个人风格将其与其它在商业电影中随波逐流和苦苦挣扎的其他导演明显的区别开来,并且在艺术电影的领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陈力的电影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和统一的特质的确值得研究。而这些特质在总体上形成了陈力的导演风格,具体而言则是通过陈力电影中的各种元素一点一滴的体现出来的。为了研究陈力的导演风格,我们首先从他的电影的基本元素入手。
很多圈内人都知道,陈力拍电影的时候经常不用剧本,往往只是具备一个简要的故事大纲,整个的创作过程基本都是在现场即兴完成的。这样的工作方式相信也是其电影中体现出强烈感性气息和自由风格的原因之一。
正因如此,在对其剧作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考察的也是从最后成片中呈现出来的剧作元素。并期望对其影片的文本分析在文学层面和思想层面对陈力电影进行分析。陈力的故事集中,一般都不会复杂,往往是在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下面将其中人物在导演眼中有意义的情感片段无限放大,并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陈力的故事是为情感、情绪和思维的片段服务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故事特征使得陈力可以脱离剧本,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故事大纲就能拍摄电影——因为它所拍摄的一切都是不能在纸上写出来的。陈力在她的一系列电影中向我们展示的那些情感和情绪贯穿在陈力的每一部电影中的。正如有一位电影大师曾经说过,每个导演一生其实都只拍摄一部电影,其它的所有电影都是这部电影的眼神和填实。而陈力也是这样。她的所有电影都在说共同的那些人类情感,而这些共同的本质的人类情感在
另一个意义上说却又是极度东方的。陈力将人物和故事压缩成为框架,在拍摄过程中细节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和功效。在氛围和影片整 体情趣上的功效更是特殊,而且她具备着寻找最为贴切美妙的传达其理念的画面元素的能力:比如我们《爱在廊桥》片中的粗麻布衣、比如戏中的自行车、比如戏中的华丽的北路戏服、比如斑驳的舞台幕布还有面屋里的老式制面机器等等、陈力导演在影片视觉上的特色:就是对运动的控制,比如《谁主沉浮》中蒋介石与布雷的对话这些运动形式感都很强。
在拍摄中,陈力得力的助手黄山,在色彩上,影调往往浓郁的统一在一个色系中,比如《声震长空》,《少年毛泽东》,他的影像带性的对叙事大特写加大全景的空烈,人心,要么就具备强大的氛围力量。